试题与答案

某煤矿为独眼井,多头生产。某日,该矿地面11千瓦局扇停风,约2小时后机电人员买来一台

题型:问答题

题目:

某煤矿为独眼井,多头生产。某日,该矿地面11千瓦局扇停风,约2小时后机电人员买来一台5.5千瓦的局扇并安装好,恢复了通风。16名工人下井后,测量瓦斯浓度为 5.5%。矿工小王上井找矿长,说:“井下瓦斯太高,是不是等一等再下井”矿长说:“你们先凑合着干一班,我马上派人再去买风机。”小王说:“这事人命关天,怎么能凑合呢我可不敢下去。”矿长说:“你是领导还是我是领导,听我的,先下去干活,要不就扣你这个月的奖金。”小王只好下井工作。5小时后,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包括小王在内的 16名矿工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85万元。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14/d4500a5ba5a0a323081c17f5ff1f4d79.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的源发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出现了商品交换后,人们就萌生了经济活动的伦理思考。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集中体现为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辨。理学大师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首先儒家提倡“义以为上”。儒家认为,义与利在价值上并非相等,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具有至上性。故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儒家提倡要“见利思义”。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现代学者张岱年认为,儒家义利之辩,就是把义看作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儒家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故张岱年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论称之为“内在的价值论”。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以维护小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汉书》云:“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抑商”,从本质上看,就是利用国家 * * 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史记》记载: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俭,即节省、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即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等含义。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中 * * 一向以勤俭为美德,以奢侈浪费为耻辱,并把“勤”、“俭”视为“治生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 * * 精神代代相传的座右铭。在中 * * 的奋斗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靡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关系到国家和百姓的富裕、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 * * 的巩固。

(节选自迟成勇《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形成于夏代出现商品交换之时;它集中体现在重义轻

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三个方面。

B.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特别重视义利之辩。儒家认为,义的价值要高于利的价值,

甚至认为义是当然之则,应该“义以为上”。

C.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是重农抑商,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小

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

D.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基本价值取向是崇俭黜奢。其中,“俭”含有“节省、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辩被宋朝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是“儒者第一要义”。儒家认为,义具有至上

性,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儒家观点认为,因为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重“义”,而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

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所以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论”。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农业,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

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

D.中 * * 一向把奢侈浪费看成是耻辱,而把勤俭抬升到人的“品德”的高度,并把它视为“治生之道”。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义和利是矛盾的,冲突的。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以金钱来衡

量人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儒家的“义利观”。

B.“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从秦汉到唐

宋明清,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C.《史记》记载的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就是一种“抑商”的手段,“抑商”

的本质就是利用国家 * * 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国家和百姓能否富裕起来、生产和经济能否得到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和 * * 是否巩固,都在于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