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路是()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题型:填空题

题目:

路是()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13/a2a42aff876be13654369cf68391f58e.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对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张某某,男,34岁,1个月前开始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往往不能恢复正常。近日,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近期咳嗽、咳痰,痰液呈脓性,量较多。

体格检查:患侧呼吸运动减低、触诊震颤增强、叩诊闻浊音、听诊有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痰标本涂片见抗酸杆菌。

根据以上病例,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

(摘自《古灯小史》)

小题1: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大路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小题3:“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请根据瓦豆的变化过程分条陈述之。

查看答案
题型:论述题

材料一

 

注: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 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二中画出印度的单位GDP能耗量柱状图,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6分)

(2)有人说,“建设生态文明责任主要在政府”。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此加以评析。(6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