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下图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可以看

题型:实验题

题目:

下图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全过程可以分成以下环节:[①]肺通气、[②]_____________、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 _____________

(2)肺通气是通过 ____________完成,②和③通过气体的 _______作用实现的.

(3)经过呼吸过程②,___________气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此时血管中的血液变为_________,经过过程③,__________气体进入血液,血液变为__________

(4)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主要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2)呼吸运动;扩散;(3)氧气;动脉血;二氧化碳;静脉血;(4)呼吸

题目分析:(1)通过分析图示可知:人体的呼吸全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四个环节:[①]肺通气、[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2)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呼吸运动的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其中A过程指的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而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均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3)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图中含静脉血的动脉血管是肺动脉而主动脉里流动脉血。(4)在氧气的参与下,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利用,该过程叫呼吸作用,因此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主要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完成的。故答案为:(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2)呼吸运动;扩散;(3)氧气;动脉血;二氧化碳;静脉血;(4)呼吸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鲁迅话语的思维

孙郁

①在鲁迅以内,以为周围的语境坏掉了。这造成了他追问的心理,对思维定势的颠覆,在他的文字中比比皆是。中国人喜好圆满、团结的结局。但鲁迅偏偏不是这样。

②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他提出了诸多的问题,也由此遭到质疑、不满和攻击。

③旧式思维造成了人们的懒惰。思维定势的结果,就是不思变革,精神在过去的世界,对新来的一切都持拒绝的态度。于是便形成一个僵死的舆论环境,底层的市民气,与上层的官气,都呈现出一种气韵,那就是思想杀人。或以道德罪构陷,或因政治罪砍头,真的不像在真的人间。《论“人言可畏”》中对市民与小报的流言之毒的愤恨,看到了国民劣根的本源。

④鲁迅对国民积习的失望,使他从艺术中找到对应的存在。思维定势总是在时间的限定里,在习惯的语言空间(史铁生语)。撕碎这样的空间,才能出离某种误区。于是不断在与历史的对话里,看民族性凝固的一面带来的问题。要让人们在麻木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破绽的地方看见破绽,则有一种穿透的力量在。

⑤我们在鲁迅的作品里一再可看到出其不意的笔法。在小说《故事新编》中,他常常在历史叙述中加上现代的元素,黑色幽默的意味出现了。

⑥《铸剑》乃复仇的故事,而结局不是圆满的辉煌,却是同归于尽的悲壮,荒诞的画面,把一切所谓争议的美名都消解了。

⑦在一些作品里,他一直希望挣脱文化史对人的限定,在肯定民间戏剧的鬼魂意象的同时,他嘲笑了被宫廷御用的艺术。《补天》描述了女娲造人的辉煌的场景,那么纯美、伟岸,没有丝毫的猥琐和阴暗。但后来作品中出现了道学气的小丈人,就把历史空间拉到了现在,有了另外的韵致。

⑧在这里,士大夫的习惯用语和历史惯性遭到了颠覆。被抑制的时间之流流到了另一个地方。这种不限于有限的无限的可能性,是其书写惬意的地方。把现实的元素和历史的元素重新排列的时候,既成的历史思维定势就摇撼了。果戈里在《死魂灵》中以荒诞的笔法写到了现存世界的不幸,那也是一种撕裂。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笔意也有类似的意味。鲁迅在借用域外的小说灵感的时候,找到了进入中国问题的入口。一个密封的时空系统就这样被撕裂了

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真性情的流露。儒家讲人情最多,可是后来却以反人情的方式进入人情。鲁迅则完全把它颠倒过来。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极端的话语方式赢得了我们民族最纯粹的东西。真与善的话语在他极晦涩的逻辑里变得平常了。或者不妨说,他的不得不冒险的自我放逐,其结果是回到人性的基本点。正如阿Q的被打如同儿子打老子一样。其惨烈、俊急背后的归宿乃一种温情,这似乎都可以找到理解其思维方式的视角。

⑩善于冷嘲的鲁迅,在内心保存的这份柔情,乃精神迷人之所。所有的逆向选择,在非理性的背后,却有度己度人的暖意。

⑾“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肃然起敬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⑿完全与常人不同的思路。可以说,这是鲁迅的苦心所在。这种生命的选择,决定了其语言选择的奇特性。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5期, 内容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鲁迅对中国传统思维定势进行颠覆,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大团圆的结局。

B.鲁迅提出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所以他常常遭到别人的攻击和质疑。

C.对国民积习的失望,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D.黑色幽默是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他的小说都有这样的意味。E.小说《故事新编》以历史任务为原型,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的话语思维是和士大夫的习惯用语和历史惯性格格不入的。

B.鲁迅的作品充满冷嘲热讽,他的外表冷漠,但内心是充满温情。

C.国民的劣根性,市井小民的流毒都不能让鲁迅丧失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D.儒家讲人情,这与鲁迅话语真与善的本质是一致的。小题3:文中第⑧段说“一个密封的时空系统就这样被撕裂了”,说说鲁迅是用什么方式撕裂这样一个密封的时空体系的。(4分)

小题4:“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真性情的流露。”鲁迅小说中常有以人情的方式进入反人情的情节,结合你所熟知的鲁迅作品,对这一手法特点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