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已知在文件IN11.DAT中存有若干个(个数 注意:部分源程序已给出。 请勿改动

题型:问答题

题目:

已知在文件IN11.DAT中存有若干个(个数<200)4位数字的正整数,函数ReadDat()的功能是读取这若干个正整数并存人数组xx中。请编制函数CalValue(),其功能要求:(1)求出该文件中共有多少个正整数totNum;(2)求这些数右移1位后,产生的新数是偶数的数的个数totCnt,以及满足此条件的这些数(右移前的值)的算术平均值totPjz,最后调用函数WriteDat()把所求的结果输出到文件OUTII.DAT中。
注意:部分源程序已给出。
请勿改动主函数main()、读函数ReadDat()和写函数WfiteDat()的内容。
[试题程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AXNUM 200
int xx[MAXNUM];
int totNum=0;/*文件IN11.DAT中共有多少个正整数*/
int totCnt=0;/*符合条件的正整数的个数*/
double totPjz=0.0;/*平均值*/
int ReadDat(void);
void WriteDat(void);
void CalValue(void)


voidmain()

int i;
system("CLS");
for(i=0;i<MAXNUM;i++)
xx[i]=0;
if(ReadDat())

printf("数据文件IN11.DAT不能打开!\007\n");
return;

CalValue();
printf("文件IN11.DAT中共有正整数=%d个\n",totNum);
printf("符合条件的正整数的个数=%d个\n",totCnt);
printf("平均值=% .21f\n",totpjz);
WriteDat();

int ReadDat(void)

FILE*fp;
int i=0;
if((fp=fopen("IN11.DAT","r"))==NULL)
return 1;
while(! feof(fp))

fscanf(fp,"% d,",&xx[i++]);

fclose(fp);
return 0;

void WriteDat(void)

FILE*fp:
fp=fopen("OUT11.DAT","w");
fprintf(fP,"% d\n% d\n% .21f\n",totNum,totCnt,totPjz);
fclose(fP);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04/0716b6806be41acc089dcc49398d511a.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错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材料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2: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 (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材料4: 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回答: (1)依据材料1,分析唐朝府兵制的特点。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