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口腔既能消化食物又能吸收食物。[ ]

题型:判断题

题目:

口腔既能消化食物又能吸收食物。[ ]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02/dd629d2a114adda49491974093d8e7d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D题目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A.三种...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是俞樾说的,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落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过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昂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了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又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是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以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中包括陆润庠、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朴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但这时候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小题1: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4分)

小题2: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每个答案不超过2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答案不超过40个字)(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4分)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 * * 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7~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的三次转移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