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12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从此,近代私营工商业成为我国

题型:综合题

题目:

(12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从此,近代私营工商业成为我国一支新兴的重要的经济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李福明开办的机器磨坊被强令关闭,李福明本人被捕交清朝刑部“照例治罪,以儆刁顽”。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 016台增至5 825台,增长了188.9%。

——《中国经济近代史料汇编》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及其影响。(4分)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有何变化?依据材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政策: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视为异端,强行关闭,并对民族资本家进行“治罪”。影响: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变化:由严格限制转为允许民间设厂。

原因:允许外国人设厂,再限制民间设厂于理不合;“实业救国”呼声的压力。(4分)

(3)现象:民族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进入“短暂春天”。原因: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并倡导使用国货。(4分)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甲某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于2001年7月27日考验期满。考验期间,甲没有故意犯罪,并遵守监规。其服刑所在的监狱于当日向中级人民法院上报了将死刑减为无期徒刑的材料。两天后即7月29日,甲某因琐事与同监舍的乙某殴斗,并将乙某的一只眼睛打瞎。对甲某的处理是( )。

A.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B.报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以无期徒刑和故意伤害罪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

D.撤回减刑材料,延长考验期限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