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其可能的诊断 A.颗粒细胞瘤 B.子宫内膜样瘤 C.纤维瘤 D.浆膜下肌瘤 E.勃勤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其可能的诊断

A.颗粒细胞瘤
B.子宫内膜样瘤
C.纤维瘤
D.浆膜下肌瘤
E.勃勤纳病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701/6d67f8e71b0a3f20201a3fcaa6fa4b65.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设参与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Fe+H2SO4=FeSO4+H2↑56 152 2x y 0.2g,解之得:x=5.6g,y=15.2g,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30%;...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题

(20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摘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革命已经证明,人们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事实上,陈腐的旧势力不仅仅有能力继续存在,似乎还有能力恢复生机。摆在面前的任务因而就是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新文化”的领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动或体制改革的绝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 * * ”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7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4)结合材料三说明“新文化的领袖们“在“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 * *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 “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普遍的性格”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