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硝化过程

题型:名词解释

题目:

硝化过程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30/bd4201463300b1eac09d5bb6500bcc5b.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材料分析题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把语言粗鲁、举止粗野、吞云吐雾品尝名烟当作“男子汉风度”,把浓妆艳抹、夹支高档香烟当作现代女性风采。在中学生队伍中,也有三五成群的“小烟民”放学后陶然于烟雾弥漫之中;有的人沉溺于打牌;有的人热衷于打游戏机或上网,甚至“身在教室心在机(网)”;有的人成了这种那种的“发烧友”“追星族”;有的人穿着打扮以同龄人的赞赏、羡慕为取舍标准;有的人为身体稍胖一点而苦恼,或对镜哀叹,或节食少食,搞得身体日渐虚弱;此外,求神、拜佛、算命、看相的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时有所见。

    面对上述情况,你有什么感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 * *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