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某患儿,男性,3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4天就诊。患儿5天前突然高热达40℃,伴发

题型:问答题

题目:

某患儿,男性,3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4天就诊。患儿5天前突然高热达40℃,伴发冷,寒颤,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因下大雪没去医院,在学校医务室打了退热针,当时还有同学也有类似症状,才去看病。体查:T39.5℃,P100次,分,R22次/分,BP120/90mmHg,皮肤散在少量的出血点,咽喉部充血,颈强(++)血常规:WBC17.2×10/L,N0.88,L0.12入院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请回答以下问题:1.诊断依据有哪些?2.要与哪些疾病鉴别?3.进一步做哪些检查?4.该患儿行腰椎穿刺的适应症是什么?5.脑脊液细菌学检查和脑脊液培养结果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1.冬季发病,学校有类似病人,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脑膜刺激征,WBC总数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

2.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3.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菌学检查,脑脊液培养。

4.有脑膜刺激症状,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5.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脑脊液培养检出脑膜炎双球菌。

解析:

该患儿入院诊断为流脑,首先应了解流脑诊断依据:

1.有流行病学史: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1周内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2.有发热,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

3.有脑膜刺激症状,多数病人有皮肤出血点、淤斑。

4.白细胞增多(常达20×10/L)中性粒细胞达0.8~0.9以上。

5.脑脊液检查符合流脑的改变。

6.皮肤淤点组织液涂片或脑脊液沉淀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

7.血淤点组织液、脑脊液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

流行季节典型病例可不作腰穿,根据1,2,3项可作出临床诊断。查出病原体可确诊。然后就该患儿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与诊断依据对照。本题第一问的答案就出来了即冬季发病,学校有类似病人,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脑膜刺激征,WBC总数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

本题第二问: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疗中最常见的是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霉菌性脑膜炎等。可以从脑脊液的改变来进行鉴别诊断:临床拟诊为脑炎或脑膜炎的患者,通过腰椎穿刺观察脑脊液压力,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理学、显微镜、化学、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如患者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体格检查有脑膜刺激征,眼底检查发现视 * * 水肿,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压力显著增加,脑脊液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该患者可以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如患者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混浊,蛋白质增高达1~2g/L,葡萄糖减少70%~85%患者低于2.2mmol/L,氯化物明显减少,细胞总数增高,大多以淋巴细胞为主,在脑脊液沉淀物涂片镜检中发现抗酸杆菌(可确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脑脊液中抗结核抗体水平高于自身血清,结核分枝杆菌PCR阳性,则应考虑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以淋巴类细胞增多为主。早期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高,数天内即被小、中淋巴细胞和胞质着色较深激活的淋巴细胞所替代。蛋白质轻度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见表13~6)

通过第二问的解析,第三问进一步做的检查显然就是脑脊液的检查。特别是实验室的检查,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订诊治方案。所以,第三问的参考答案:为: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菌学检查,脑脊液培养。

第四问,该患儿行腰椎穿刺的适应症是什么?回答此问,首先要了解脑脊液标本采集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①有脑膜刺激症状时,如脑膜感染性疾病。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中枢神经系统肿瘤。④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⑤神经系统疾病需锥管内给药治疗及手术前麻醉,造影等。

禁忌症:①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为避免因腰穿诱发脑疝,应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 * * 水肿,忌作腰椎穿刺。②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的病人。③穿刺位置局部皮肤炎症的病人。④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的病人。

根据该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查,是有适应症的即如参考答案:所述。

最后一个问题更是检验人员专业所悉,在流脑患者的脑脊液中,离心沉淀涂片可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脑脊液培养检出脑膜炎奈瑟菌。所以,第五问的参考答案:为: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脑脊液培养检出脑膜炎双球菌。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描述和分析了软件过程能力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确立了一个CMM的分级标准,共分为5个级别。

在初始级别,软件过程定义几乎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软件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在 (1) ,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的过程,可以对软件开发的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的实现进行跟踪。在 (2) ,用于软件管理与工程方面的软件过程都已经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在已管理级,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都有详细的度量标准。在 (3) ,通过对来自新概念和技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不断地、持续地对软件过程进行改进。

3()

A.分析级

B.过程级

C.优化级

D.管理级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