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欲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九)

①震:杨震,字伯起。②欧阳《尚书》:指欧阳和伯创立的《今文尚书》。③关西:指潼关以西的地区。④州郡礼命:州郡的聘请任命。⑤晚暮:意思是年纪老了。⑥骘:即邓骘,时任大 * * 。⑦辟:征召。⑧昌邑:汉代县名。⑨茂才:即秀才。⑩故人:对门生、故吏的自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2)故人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知: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⑵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译文:                                                                     

小题3:请对甲文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小题4:甲文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2分)

答:                                                                        

                                                                        

小题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答: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25/b82a22f1b786dcd9b9f53307854a269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欧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近代以来,欧洲对美洲的侵略推动了美国的进步(如欧洲给美国带来了资本主义政体、劳动力、技术、启蒙思想等);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三角贸易中为欧洲提供了原...

试题推荐
题型: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证明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D.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2009年5月26日,中 * * * * 胡 * * 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 * * 吴伯雄和他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并同吴伯雄举行会谈。胡 * * 强调,一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和平发展前景。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 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③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台独”势力已放弃台独主张

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