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23/0f8e438288689bd95baed89bdc2fea78.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B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

读“中国地域文化区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黑河到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地理分界线,它穿越了我国多个特色鲜明的地

    域文化区。

(2)图中①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_文化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这里民族歌舞艺术的主要特

    色是____________。

(3)图中②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_文化区。这里就地取材建成的传统民居建筑_________,

    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4)图中③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_文化区。由于气候_________,当地饮食口味以________

    著称。

(5)图中④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多项选择) [ ]

    A、著名的地方戏曲和民歌是秦腔和信天游

    B、特有的文化风景是马头琴声和那达慕节庆

    C、传统民屠为平顶方整的石砌碉房

    D、特色民居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和侗寨鼓楼

    E、崇拜海神、敬奉妈祖

    F、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G、坎儿井、清真寺和节奏强烈的民族歌舞展现西域风情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男性,36岁。患消化性溃疡10余年,反复黑便多次,近感头晕、乏力。化验:Hb68g/L,血清铁蛋白12μg/L。确诊为缺铁惟贫血。口服硫酸业铁后胃部症状加重,改为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下列哪项不是改用铁剂注射指征()

A.慢性腹泻

B.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口服铁剂

C.失铁量超过肠道吸收铁量

D.口服铁剂1月后血红蛋白仍未上升到正常水平

E.严重缺铁性贫血,急需改善铁供者

查看答案
题型:写作题

书面表达

      假设你是李华, 你的美国朋友Chris给你发来e-mail, 询问你校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活”

活动情况。请根据以下要点用英语写一封回信。

活动主题:行动改变世界                        

活动目的:倡导低碳生活

具体内容:

1.尽量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2. 使用电子贺卡;

3. 双面使用纸张;                   

4. 节约用电、用水……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 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已给出, 不计入总词数。

Dear Chris,

      I’m happy to receive your e-mail asking about what we are doing to promote a low-carbon

lifesty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