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如图两根不计电阻的光滑金属导轨MN、PQ并排固定在同一绝缘水平面上,将两根完全相

题型:多选题

题目:

如图两根不计电阻的光滑金属导轨MN、PQ并排固定在同一绝缘水平面上,将两根完全相同的导体棒a、b静止置于导轨上,两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且与导轨垂直,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已知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体棒的质量均为m,现突然给导体棒b一水平瞬间冲量使之产生一向右的初速度v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据上述已知量可求出棒a的最终速度

B.据上述已知量可求出棒a上产生的总焦耳热

C.据上述已知量可求出通过棒a的最大电量

D.据上述已知量可求出棒a、b间的最大间距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21/b84f7cf1ee33c63b1db2da92f7fc506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解析:患者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冷者,属肾阳虚。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寒运化失职所致。黎明前为阳气未旺、阴气极盛之时,故于此时腹痛作泻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