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不朽之盛事》,完成问题。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不朽之盛事》,完成问题。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辩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到的作品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2.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3.举例论证。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

4.示例:我读冰心《春水》诗集的时候,书中的一首首短诗,蕴涵着启迪思维的哲理,似乎在与作者倾心交流“母爱、童心”的心得,在畅叙切切实实的生活体念。读冰心的诗集乐趣无穷,收获颇丰。(意对即可)

试题推荐
题型:简答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k*&com球通史》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新航路开辟以来东西方的有关史实,对比分析“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12分)

(2)依据材料归纳,“三次灾难性战争”客观上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从中可以得到哪些重要启示?(3分)

(3)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争的结果。它对远东和全球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6分)

(4)结合中外近现代历史,举例说明民主法制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5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