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男,64岁,前胸部肿胀疼痛3月余,质硬,局部压痛,无发热。血常规检查示贫血。上题诊断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题目:

男,64岁,前胸部肿胀疼痛3月余,质硬,局部压痛,无发热。血常规检查示贫血。

上题诊断依据是哪些()

A.老年男性,64岁,前胸部肿胀疼痛3月余,质硬

B.病变发生于中轴骨、胸骨柄和右侧锁骨胸骨端

C.病变呈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右侧锁骨胸骨端见多发穿凿样破坏,边缘清楚,无硬化

D.胸骨柄骨破坏周围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

E.右侧第1、2肋软骨局限性破坏

F.临床出现贫血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7/45a18e0fdf21ab96baf12a6bf601454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逐年提高,每年均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1分)材 料二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消费内容的变化和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1分)二者具的内在联系...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4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1个月,体温37.9~41℃,伴膝关节疼痛。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在当地医院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呋辛(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体温恢复正常。1周前患者又出现发热,伴头疼、关节疼痛等,间断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效果不佳,就诊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8.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4/75mmHg,颈静脉无怒张,胸前皮肤可见多个淤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3次/min,律齐,胸骨左缘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明显肿大。

目前诊断应考虑()(提示 血常规Hb 7.8 g/L,WBC 17.6×109/L,中性粒细胞0.92;尿常规:蛋白(+)、RBC(++);ESR 62 mm/h,ECG:Ⅱ、Ⅲ、aVF的ST段压低0.1 mV,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发现主动脉瓣有3 mm的赘生物,血培养结果未回。)

A.急性心肌炎

B.急性心包炎

C.风湿性心脏病

D.结核性心包炎

E.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F.再生障碍性贫血

G.药物热

H.泌尿系统感染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