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2分)

答案: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材料二、

三所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4分)

(2)进步之处: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足之处: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

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

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4分)

(3)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以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2分)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