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16分)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

题型:填空题

题目:

(16分)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主张光是一种波动。从这时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围绕光是微粒还是波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经过不懈研究,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这个学说一发表,立刻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光究竟是什么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二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听着朋友的话,爱因斯坦眼里闪耀着火花,脑中充满了神奇的灵感,他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由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以及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他荣获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请问,上述科学发现事实在辩证法和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方面有哪些启示?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7/21bd49a0e9ab56d5b125375e63a9aab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B解析:肺癌化疗伤阴耗液;喉间呃呃是阴液耗伤,胃失濡润,难以和降之证;口干咽燥是津液耗伤,虚热内扰所致;似饥而不欲食是脾胃虚弱,纳运失职之象;舌红而干且有裂纹,脉细数阴虚津伤之象治宜养胃生...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