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议论文《PM2.5的京城游记》。(12分) ①我是一个PM2.5颗粒。我们家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议论文《PM2.5的京城游记》。(12分)

①我是一个PM2.5颗粒。我们家族的名字叫颗粒物。科学家曾经这样给我的家族命名:当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的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时,名字叫做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他们是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命名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和PM10与PM100两位老大哥比起来,我在家族中的个头是最小的,我的直径只有2.5微米以下,所以科学家们给我取了名字叫PM2.5。

②2.5微米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个头大约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粗细的1/20,所以人类的眼睛平时根本就看不到我。

③这些天来,我们乘坐免费的交通工具——自然界的风,把整个北京城都逛了一遍。

④旅行途中,各种化学物质也开始学会了搭顺风车,像一些对人类有致癌效应的物质,如危害人类生殖系统的二恶英,还有一些重金属,不厌其烦地靠近我们家族的队伍,想吸附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一起旅行。虽然很不情愿,但我们本身是热情好客的,又磨不过他们的纠缠,只好同意了。

⑤在环绕北京城的旅途中,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原来分散在各个城区的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化学物质和病毒。庞大的队伍管理起来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没办法,就像人类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也鞭长莫及,只好随他们去了。

⑥旅行的这几天,北京城里能见度超低,接连的雾霾天气造成航班迟飞、道路拥堵,人类把这些罪过都归结到我们头上。我看到很多人又把非典时期买来的防病毒口罩拿了出来,戴了一层又一层,平常热闹的地坛公园最近也冷清了许多,据说是我们家族的旅行让他们产生了恐惧,大人和孩子都不敢出来散步了。

⑦家族里的有些兄弟姐妹,旅行累了,降落到街道和楼层间,人类一不小心就把小小的我们吸了进去。直径超过10微米的PM100,会被人类的鼻毛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10微米之间的PM10可以进入人类的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我,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PM2.5,却能穿过人类用于防护的口罩,通过鼻腔,顺利进入下呼吸道,再之后。我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肺泡之中,然后通过气血的交换进入到人体的各个血管。

⑧我本身并不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是一些粘附在我身上的化学物质,诸如二恶英、重金属,他们会对人类的身体器官造成伤害,让人类罹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对此,我也是无能为力。

⑨据说,最近我们家族内部也在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因为队伍实在是太庞大,管理起来难度大;还有一个是来自人类的压力,他们认为我们PM2.5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是,平心而论,这又关我们什么事呢?如果人类可以少开一天车,少向空气中排放一些废气,也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土壤。如果说有罪的话,人类才是始作俑者。 (《知识窗》2012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PM2.5?(2分)

小题2:PM2.5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小题3: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中 “部分”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为了减少 “雾霾”,除了文中一些措施外,请你再提几条建议。(至少2条)(4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3/d0a8b0b5fff71c49b7895413dc70644b.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D测量液体的密度常用的步骤是: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液体,记下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1-m2;⑤计算液体的密度.步骤中把量...

试题推荐
题型:读图填空题

(附加题)下图是克隆羊的培育流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克隆羊时用到的卵母细胞可以从屠宰场收集,并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__。

(2)从供体羊中取上皮细胞,用______处理,然后进行分散培养。培养过程一般在_____中进行,整个过程必须保证细胞处于_____的环境中,所需营养物质要与体内基本相同。

(3)通过_____法吸出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微型吸管除了将细胞核吸除外,往往还会将_______一并吸出。

(4)去核的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通过电击后融合,________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成重组胚胎。融合后的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激活,使其完成_________过程。

(5)将重组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移植到同种的、_______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最后形成克隆羊。移入的胚胎能够存活,是因为代孕子宫并不会对其发生________,同时能够在子宫内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男性,40岁,三天发热,腹痛,腹泻,每日2~3次稀便,无脓血,因头晕,乏力而入院。查体温不升,血压测不到,双眼结膜充血,水肿,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两腹下及腹壁壁有多数小出血点。WBC32×109/L,异淋12%,Hb160g/L,尿蛋白(+++)大便镜检有白细胞5~8/HP。关于该患者出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血管壁有损伤

B.血小板减少和功能有障碍

C.肝素类物质增加

D.DIC的作用

E.各种凝血因子生产障碍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题。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义。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才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义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