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小明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找来一个量程足够大的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他猜想:若用弹

题型:计算题

题目:

小明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找来一个量程足够大的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他猜想:若用弹簧测力计悬挂起这个铁块,再将铁块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弹簧测力计就会有不同的读数,在测力计上可对应标出液体的密度值,这样就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和铁块制作一个测定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如图所示。g取10N/kg,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求:

(1)他在空气中称得此铁块的重力为7.9N,则该铁块的体积是多大;

(2)当利用该密度计测某液体密度时,指针在6.9N的位置,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

(3)若铁块的重力为G,待测液体的密度ρ,将铁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铁的密度为ρ,请写出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及推导过程。

答案:

解:

(1)

(2)F=G-G'=7.9 N -6.9 N =1N,ρ= F/gV=1N /1.0×10-4m3×10N / kg =1.0×103kg/m3

(3)F+F=G,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题

(20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示意图(公元400~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3.01.74.39.47.1
1930~1937年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