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1/9aae637157c61692dcab49730308ca1d.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略”。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