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中 * * 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 * * 党,在这种情况下,中 * * 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 * *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 * *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 * * 党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 * * 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分)

(4)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3分)

答案:

(1) 问题: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分)

(2) 战略:制定一五计划 (2分)因素:美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 “遏制孤立”;苏的影响 (4分)

(3) 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4分)

(4) 条件:中共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回答3点即得3分)

题目分析:(1)通过中国和苏美英(发达国家)三国电力、原煤、生铁、钢(均属于重工业)人均产量和倍数对比,可知图表主要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相当薄弱,重工业水平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2)结合材料中的“1953年”、“ 加快建设重工业”可知中 * * 党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引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苏联就是在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通过斯大林模式快速实现工业化,在西方对华孤立封锁的背景下,只能借鉴苏联模式。因此国际因素可以归纳为:美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 “遏制孤立”;苏联模式的影响。

(3)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结合材料三中“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可以概括毛 * * 的设想为农轻重协调发展。根据课本可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由于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在实践中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共在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因此可以从国内外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有利因素:中共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