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材料一: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持开发592个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目:

材料一: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持开发592个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目前全国共计有3000万贫困家庭学生。2005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将安排227亿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材料二:河南省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对全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县的部分农村中小学免收课本费和学杂费。同时还适当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不让农村儿童因贫困辍学。

(1)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二、三年级思想政治课内容均可)

                                                                                                                                                        

                                                                                                                                                        

(2)请说明国家实行上述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3)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0/7ac6b05db6aa298bcc8bfd446c9924d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6.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7.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