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朱元璋称他为___________刘基称他为___________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__________

(2)岁有裘__________________

(3)无冻矣__________________

(4)非天质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我赞成“中有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610/0b04634c83b6aa8a84a22f69b2709086.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解:把x=4代人方程得a-2×4=-4,即a-8=-4,两边加上8,得a=4∴a3-a2-a=43-42-4=64-16-4=44。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题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些”,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各省先后成立了省贵族委员会,各自探讨改革方案。后来提出代表性的两个方案:一个要求完全废除农奴制;通过赎买方式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由农民本人赎买,封建地租的赎金则应由国家负担。另一个方案规定只将宅因地分给农民,而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地主。

材料二 日本派出使团到西欧国家考察。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依据材料回答:   

(1)为推行改革,俄、日两国各自采取了哪些准备?

(2)一般认为,俄国改革在建立新的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突破,日本则建立起全新的经济文化制度。从所给材料看,造成这一改革结果的原因分别如何?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