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生命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题型:写作题

题目: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生命因             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自主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

答案:

生活因竞争而快乐,生命因对手而精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竞争,一个人的生命需要对手。人无对手,味同嚼蜡;人无对手,百无聊赖;人无对手,则近乎无友。生活因竞争而快乐,人生因对手而精彩。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金戈铁马,铁血狼烟,在这个风雨飘摇,山河累卵的年代,一对对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为我们展示了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

诸葛亮与周瑜的一生是快乐的。二人年少有为,慧眼识英主。两个人风度翩翩,羽扇纶巾,都是帅哥,都是俊男。赤壁鏖兵的前夕他们谈笑风生,他们的竞争,是那觥筹交错的群英会,是蔡瑁张允的项上人头,是草人密布的船上箭,是忽如一夜的东南风。“浓烟扑面山川黑,霞光飞焰宇宙红”,八十万虎狼之师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当二人心有灵犀地在手上同时写下火字时,赤壁大战,胜负已分。后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孔明先生前往吊丧,后人说他假戏假作,庞统说孔明欺江东无人。但我相信,当孔明念及“从此天下,更无知音”时,一定是悲从中来,失去了一生的对手,孔明怎能不放声一哭?

曹操与刘备的一生是快乐的。从黄巾起义二人在颍川之战中的第一次会面起,就决定了这对死敌的宿命。王者之争,霸业图成,许昌长亭,青梅煮酒,虎啸龙吟,雷声暗鸣,天下英雄,唯有曹刘!曹孟德招兵买马,龙盘虎踞,先后灭袁术,克袁绍,杀吕布,降乌桓,终得统一北方,挟制皇权,后挥军南下,横槊赋诗,是何等豪情!刘玄德白手起家,依靠关、张,东奔西走,稳扎稳打,最终拥有荆、益、汉中之地,坐镇巴蜀,享万人朝拜,又是何等英雄!曹操曾在襄阳杀得刘备丢盔弃甲,携民渡江,刘备也曾在汉中打得曹操溃不成军,大败而回。试想当二人白发苍苍,垂死之际,回想当年目光如炬,暗慰平生有对手如此,夫复何求?虽死,亦无憾矣。

姜维与邓艾的一生是快乐的。二人天纵奇才,能力非凡。姜伯约青年才俊,邓士载大器晚成。在孔明与司马相继撤出历史的舞台后,他们俩无疑是舞台上万众瞩目的主角。“雍州险塞伏兵出,北原斗阵八阵图”,他们的每一次斗智都奇计百出却也难分伯仲,每一场战役都妙到毫巅但也险象环生。姜维背水一战,径取长安,邓艾偷渡阴平,终克蜀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激情为三国争霸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三国时代结束于悲壮的肃杀气氛中。

时势造英雄。正是这一位位英雄,一对对敌手,谱写了气壮山河的三国传奇。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它的竞争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烽火连天的三国。我们要正确面对对手,正确对待竞争,要知道,对手给予我们压力与挑战,但同时也给予我们动力与机遇。面对林立在身边的诸多对手,我们更应寻找前进的动力与勇气。因为,生活因竞争而快乐,人生因对手而精彩!

《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也。”

题目分析:面对半命题作文,同学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要细心研究题目中的“另一半”,先弄懂题中提供的词语意思,再确定横线上可填哪些词语。如果题中要求“只能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来完成题目,那么就只能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上;如果题中既给出了一些供选择的词语,又在后面打上省略号或出现“等等”字样,则暗示你既可选用题中提供的词语,也可用自己想写的词语来完成作文题目,但在选择词语时,必须考虑题目中提供的上下文语境,不能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上面例子中的《生活需要      》,此题要求:“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这就意味着在补题时,可以超出题中提示的词语范围,可写生活需要爱心、勤奋、亲情等,而题目中“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告诉我们横线上的词语一定要是针对“艰辛,喜悦、成功……”的“治病良方”,比如“甜蜜的微笑,温馨的话语”之类。但如果它的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在‘互助’、‘欢乐’、‘掌声’、‘阳光’这些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我们就不能超出其给定的范围,而只能在这几个词中选择了。 

其次,在构思之前,要根据题目的表述选取与题目相称的文体。中考文题对文体要求的表述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明确规定只能写一种文体;二是明确规定可以写多种文体。而很多半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带有文体倾向,如果把握不准确就容易写偏。如《第一次     》应该是叙事性的记叙文,《     之行》应该是写景记游的记叙文,《我的     》(父亲、母亲、老师等)应该是写人的记叙文。有时,题目比较宽泛,不带有明确的文体倾向或文体限定,这就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根据自已的特长来写。 

第三,在构思时要既要珍惜“第一感觉”,也要小心落入思维定式。“第一感觉”是看到题目后最先跳入脑海的词汇、记忆、形象、想法、观点等,这常常是你感触最多体验最深也是最熟悉的素材,如果好好整理组织写成文章,往往能取到真实可感、打动读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看到题目后的“第一感觉”,有时也会和别人相同,你想到的也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如《第一次     》,很多同学首先会想到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离开家等等,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落入一种惯性的思维定式,那么文章就很难见出新意了。这样的文章读者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有时我们也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的“第一感觉”,看看它是否会和别人雷同,是不是可以跳出来换个角度再想一想。所以就要独具慧眼,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主旨要健康、新颖、深刻。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