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50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题型:写作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50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忧与爱

我行走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次数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

 ——题记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

对于爱,我们都喜欢用它来诠释爱情,因为那么多年来,能找到一个陪伴我们度过一生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给了我们那么多年爱最为珍贵的人。那是母亲,是她一直与我们如影相伴,给予我们生存与生活的权力。

一直以来,学过关于爱的文章确实不少,但我却对艾青情有独钟,他在文章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是的,我喜欢这句话,喜欢的无法言喻。他的爱是伟大的,心更是广阔的,容纳了这世间的爱,也诠释了对祖国的情怀,而今天,我笔下的爱不是像他那般沉重,不是想他那般深沉。

在家人面前,我们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己,不被任何人所束缚。而这些看似美好的背后,又有多少羁绊。生活中的琐碎,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不同,让我和我母亲之间有了更多争论的话题,甚至觉得回家,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烦恼与悲哀。是的,我喜欢自由,为了它,我也让我的母亲伤心了那么多年,包容了我那么多年。孩子在母亲眼中是根,源于心脏中最致命的心房,或许比任何一切都更为重要。而我正是渴望天空,渴望独立,渴望与她分离,那个伤了她那么多年的小小铆钉,一直从未抹去那2的棱角,给与母亲同等的爱,是我的过错,从未明白“母爱”是怎样一份沉重的情感,也是我的荣幸,体会了世间伟大的情感。

母亲她没有读过几年书,所以她把希望压注在她的孩子身上。而我,从小成绩不理想。那段我人生最失意的时段里,母亲陪伴我走过阴霾。开学前几天,我没有去上课,我迷恋我的家,这舒适又安逸的生活,而这却是母亲的一块心病。每至夜晚降临,我都会跟随母亲在村子的小路散步,面对这黑夜,面对着星空,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我才感受到我们都是一颗小小的星辰小到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更别说它的情感它的思想。我和我的母亲站在我成长了十八年的土地上,谈论着孤单的心事和付出。那一刻,我有多么想哭,你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理解。是的,我开始心疼她。我去了学校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人陪伴她——我的母亲开始孤独了,开始习惯家人都不在的没日没夜的点滴时光与落寞。这是爱吗?我以为这是爱,又或许那只是我面对学业的一个自私理由。情感的萌生和思绪交织的浓浓情意,成为我最怀念的记忆。

耳边依旧想起: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

忧与爱

每当一首《雨的印记》出现时,我内心就止不住地像轻轻滴落的雨珠,缓缓注入心田深处。悠扬而略带哀愁的钢琴曲,让我一次次在回味中感悟,感悟人生的爱与忧愁。

如果说,静静的,我犹如天空中的一片云彩,那么你是否会像作别时的那一幕,轻轻向我挥了挥衣袖,然后悄然有了志摩在康桥上的沉默声响。之后的一切仿佛都在怀想,那年,王勃在送杜少府去四川任职的时候,一气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还有这么一个知己,就算是天涯海角,仍然就像在身边一样的温暖。又是那天,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时,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旦离去,友人走出阳关,便再无友人这样一人,能够听自己弹琴,能够与自己一起和诗。淡淡地,淡淡地,都在瞬间定格,凝聚,就像什么事都从未发生,却一切早已刻骨铭心,这就是份爱。

如果说,静静的,我犹如一个丁香般得女子,淡然而哀愁地走在雨巷里,那么你是否也会和我这般地彳亍,徘徊,在这寂静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里,始终有个关于忧与爱的影子。就像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惩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虽然是个悲剧,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两人的爱恋深沉,明明爱得海枯石烂,但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我停滞在那里,不能向前,感动着悲伤的结局,却为爱能超越一切,感恩于心:没有忧,哪能体会到爱,没有感悟爱,同样也寻找不到忧愁。

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些首淡淡忧伤的钢琴曲,每当没人的时候,我就会悄悄聆听这些曲子。它们让我一次次抚平了心灵的创伤,然后再一遍遍地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身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爱。我不能说钢琴曲是能够疗伤的神曲,但是每次接近时,总会感觉人生因为有过一些忧愁,有过一些缺憾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亦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体会到了父母那些唠叨话语,不是简单的“陈词滥调”时,而是那些肺腑之言,甚至我都烂熟于心时,我已经忙碌奔波于学业工作生活之间了。一席光阴间,我已经告别了金色的童年,告别了花一样的季节,又再青春落幕的时候,当我身处外地,无尽的压力袭来,我终于体会到那不是,不是枯燥的“只字片语”,那是带着真情真爱的话语,句句暖心。听着电话那头,感到无人援助的我,顿时变得有了动力,泪水再次喷涌而出。

生命中的每一份爱都是珍贵的,但是每一份忧也是同样珍贵的。因为它们,让爱更显深刻。所以不要太过害怕忧虑,命运都是公平的,忧虑与爱也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

忧与爱

云中有个雨做的云,雨中有个云做的雨。                   ——题记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家信徒。  

我之所以说母亲虔诚,是因为我曾经劝阻过她,不要因为信教而耽误正常的生活。我说:“人生在世,有信仰灵魂不会孤独。当下‘便利’的社会,消磨殆尽人们心中的平静。有一位臆造的神灵,去诉说,去倾听,不违是一条朝圣的路。”  

倏忽,我觉得自己很自私。我是怕母亲因为信教而耽误正常的生活,疏忽了我,怠慢了对我的爱,并非我所谓的朝圣路。或许,母亲安之若素的背后,一颗心在颤动,是我对佛祖的亵渎,让她担忧吗?  

母亲莞笑道:“佛讲究上善若水、普度众生。我希望多爱佛祖一点,多爱众生一些。这样,佛祖能够多加爱于你,我只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别无他求。”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有时候,我甚至认为佛祖就是横亘在我们间的厚障壁,有形的距离,无形的隔膜。我不相信爱屋及乌,爱佛及吾。母亲明明是爱佛祖多一些,难道不是吗?  

思想来不及转弯,就已经被现实“打回原形”,临近期中考试。  

时间腾至早晨五点半,母亲一反寻常,没有按时叫我起床。我躺在床上假寐,半响后,母亲依然没有动静,我蹑手蹑脚的下床。推开门,扑鼻的饭香味,令我百感交集。  

此时,我看到母亲,双腿弯曲,虔诚的跪倒在佛祖面前。我怒火中烧,你还说你爱我,你明明是爱你的佛祖,你占用我的时间来敬畏一个不存在的神明,而我却是真实地存在,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在我就要说出口之际,母亲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  

母亲手里的香灰抖落了大半,落在了一双枯槁的手上,辨不清谁是香灰谁是手?顿时间,我怔住了。母亲浮肿的脸颊,未干的泪痕,我看着觉着很刺眼。母亲惊惶的看了我一眼,又慌忙地看了一眼时钟。这一次,我跑了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很久,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母亲了。  

母亲笑了,绽开的笑靥好像太阳,灼烧着我的双眼。这一刻,我仿佛和母亲置身于佛祖的灵光下被普度了。  

云中有个雨做的云,雨中有个云做的雨。母亲的爱就像云,母亲的担忧就像雨。在无限的爱中深藏着无尽的担忧,在无尽的担忧中裹挟着无限的爱。  

题目分析:“忧与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型命题,而是一个有着多重甚至悖论的复杂关系型命题。 

“忧”,可以使忧虑、忧患、忧郁、忧愁,甚至是忧愤;“爱”,则可以是关爱、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而“与”所传达的正是两者的关联。忧中有爱,爱中生忧;小忧与大爱,大忧与小爱;爱自然、爱社会、爱生命,忧天下、忧黎民、忧生态,等等,皆可用“与”来关联,展开多元有深度的的或对应的、有深度的考察和思考。

①关于“切题”。所写内容为“忧与爱”两者间合乎情理者,视为切题。所写内容虽涉及“忧与爱”之关系,但在情理上显得牵强的;或者在“忧与爱”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所关联的,视为基本切题。所写内容完全不涉及“忧与爱”两者关系,或者简单地把“忧与爱”整体打包且与题目没有任何关系的,均视为不切题。 

②关于“立意”。议论文能就“忧与爱”两者关系,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

观点;记叙文能借助生动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忧与爱”的深刻意蕴,应视为立意深刻和独到。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