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的本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思路剖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还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据此分析,D项是正确答案。[必背考点] 意识的本质。[应试对策] 关于意识的本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人脑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础知识,是经常性考点,需认真学习。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给它一个攀爬的理由

张丽钧

  ⑴秃的墙,没有看头。便有邻居建议,干脆,咱种些爬山虎吧,不消两年,这墙就全绿了。

  ⑵爬山虎是一种皮实的植物,很容易活。“压条”后,叶子打了两天蔫儿,但一场雨过后,打蔫儿的叶子下面就冒出了红褐色的新芽。

  ⑶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应该没有悬念了,墙在侧,“虎”善爬,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⑷然而不然。爬山虎竟然背弃了那墙,毫无章法地爬了一地。

  ⑸“怪了!这些爬山虎的‘虎气’哪里去了?怎么跟地瓜秧一个脾性了?”一位邻居讶异地说。

  ⑹我们请来了生物老师。他告诉我们说,墙面太光滑了,爬山虎卷须上的粘性吸盘无法吸附在上面,要将墙弄成麻面才行。

  ⑺说干就干。我们借了电钻,开始兴致勃勃地破坏那墙面。

  ⑻经过小半天的奋战,墙体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又不辞辛苦地拉来水管,冲净了那蒙在爬山虎叶子上的白灰,又将那长长的爬山虎藤条一根根塔到墙上的花窗孔中,然后正告它们道:“这下,你要是还不爬,可就没有道理啦!”

  ⑼居然,它还是不爬!

  ⑽生物老师又来了。他挠着头皮说:“可能是原先生出的粘性吸盘已经过性了,也就是说,它们在最适合找到攀附物的时候没能找到攀附物,吸盘就在藤条上干枯了;而藤条顶端嫩芽上新生的吸盘又无力带动那么沉重的一根藤条,所以,这爬山虎就难往上爬了。”

  ⑾看着匍匐一地的爬山虎,我们万分沮丧。

  ⑿以为只能这样了——新的藤条从根部滋出后,张开眼,欣欣然发现旁侧已有我们殷勤打出的适于攀爬的墙面,于是欢呼着,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而匍匐的藤条只有怨恨地委身地面,看别人飞翔。

  ⒀清晨,我照例路过那面令人纠结的墙去上班。却见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在那面墙前忙碌。再仔细看时,我惊叫了起来。——天!那父子俩居然在用透明胶条一根根往墙上粘那藤条!他们已经粘了十几根了。丑陋的墙,被漂亮的绿藤装饰出诗意。

  ⒁我对那父亲说:“你真行啊!太有创意了!”那父亲嘿嘿一笑说:“不是我,是我儿子想出的办法。跟咱们一样,他也在暗暗为这些爬山虎用力啊!看它们实在爬不上去了,他就说:咱们帮它们爬上去,这样,后长出的藤条借着老藤条往上爬,会更容易些……”

  ⒂如今,那面墙已经被深深浅浅的绿所覆盖,大概很少有人想起这一墙爬山虎初始的故事了吧?而我却不能忘怀。每次走到这里,我都忍不住驻足。我思维的卷须上生出一个个小小的吸盘,有自嘲,有自省,有自警,有自励。作为一名教师,我问自己,我是否给了每一株怀有向上热望的爬山虎一个攀爬的理由?当理想的藤条在现实面前怆然仆地,我能否像那个可爱的男孩一样,不沮丧、不懊恼、不怨艾,智 慧地拿出自己的补救方案,将一根根自暴自弃的藤条抬举到梦的高度?(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12期)

1.文中爬山虎为什么会始终攀爬不上那面墙,匍匐一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让爬山虎能顺利的爬上墙,人们先后尝试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中加粗部分的含义。

(1)“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各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⒂段画线部分告诉我们,小男孩给了作为教师的作者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月照南窗

月儿,玉碟似的,探出蝉翼般的云帘。悄悄然,闪进了古朴的南窗,跌落在倚窗的小木桌上。主人的小楷狼毫笔,喷着幽幽的墨香,在雕花的空烟斗上架着。

五只深赭色的荸荠.准确地说,四只半,有一只荸荠,主人咬了一半,那半只,连着蒂儿,竖在小木桌上.素裹着皎洁的月色,俨然似一座纤巧的金字塔儿。

一小块人工凿成的方形洁白玉石,圣洁无瑕,犹若一方凝固的月光。石下压着一叠方格稿纸,蝇头小字,一丝不苟,标题是:关于《山乡春秀》(三卷)修改参考意见。

稿纸下压着一封家书,信纸的折叠纹路,已经断裂了一处,呈“V”形的裂纹里,注满了月儿的光波,溶成一柄晶亮的短剑。家书只露出一截儿,字迹清秀,秀里含刚,写的是:

“明月皎皎,星汉西流,从心底里,我惋叹:月圆人不圆!”

“‘一夜夫妻百日恩。’在一起,我们生活了十二年哪!生活的漩流把我和你冲散了,良心,女性的良心,至今折磨着我的灵魂.灵魂在哭泣,在滴血。复婚吧!我只求求你,不要再去当编辑,你半生‘为他人作嫁衣裳’,得到了什么呢十年风寒,一头白霜。听我的话吧!”

信的末尾,还有一行字:“恳求你,少吸烟。”信角上,有两粒红色的小药丸,仿佛是血滴溅落的血浆,渗透了信笺.旁边,主人写了一句“读后感”:“此情绵绵无绝期!’这行诗,是模仿《长恨歌》中的,主人改动了一字:“恨”成了“情”。

风儿窸窸,似一只小夜曲低吟,潺湲的,水似的,流进注满月光的南窗;从一张墨汁未干的稿纸上淌过,卷落了一茎灰白的发丝,稿纸的页码是——第一零九页。

“此情绵绵无绝期!”的“情”指的是什么“情”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对妻子离去的怨恨之情

B.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妻子的爱恋之情

C.对作品的赞美之情

D.对工作的忘我之情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