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小题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小题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侧面烘托。(2 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 分)

小题1:“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 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3 分)

小题1:注意题干的暗示语“被访者并未出现”,可判断手法属于“侧面烘托”,再结合诗中的被访者的居住环境得出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小题1:此题考查形象鉴赏,结合“踏雨”而来以及“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可知其清逸情怀及高雅格调。

试题推荐
题型:实验题

(20分)

Ⅰ(10分)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面依次逐个挂下钩码(每个钩友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面的坐标X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i+Xi)/2的数据如下表:

挂在橡皮绳下端的钩码个数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i/mm
1216.5216.5
2246.7232.0
3284.0246.5
4335.0264.2
5394.5281.3
6462.0301.0
(1)同一橡皮绳的Xi        Xi(大于或小于);

(2)          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的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