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10分)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杜甫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10分)

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杜甫                           (唐)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小题1:杜诗颔联中“坼”、“浮”两字广受赞誉,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3分)

小题2:请对李诗颈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3:请从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艺术风格赏析这两首诗的异同。(4分)

答案:

小题1:“坼”,意为“分裂”,引申为有力地划分,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广袤的吴楚两地冲开分裂了,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意为“飘荡、浮动”,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整个天地万物,并且天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日夜飘荡起来,写出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小题1:诗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使诗歌显得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流露出诗人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小题1:诗人情感:杜诗抒发了诗人在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和自己漂泊不定、贫病交加的一己遭遇中,孤独、忧惧、沉痛而悲伤的情感。李诗抒发了诗人遇特赦后,轻松喜悦,超脱豁达的情感。

艺术风格:《登》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谓沉郁顿挫;《与》用拟人、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谓豪放飘逸。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写了各个字的本意,然后准确概括诗歌画面,并归纳出洞庭湖特点。关键点是磅礴气势和波澜壮阔。

小题1:通过引可知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去一来,可知大雁、青山有情,愁去,喜来,可见诗人的心情变化。通过注译可得出其情感的关键点是高兴。

小题1:杜诗通过最后两句可知其生活境遇相当不好,概括时要概括诗句具体说明,李诗通过上句的分析可知其遇赦后主要是高兴。风格可从诗歌中意象的选择及诗人特点来分析,如杜甫的诗多写实,可谓沉郁顿挫;李白因其性格洒脱,写作手法夸张,风格飘逸。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