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夜归”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从“夜归鹿门”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反衬(对比)首二句即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相对比,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答出方法1分,分析每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夜归鹿门”,抒写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2分)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2分)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题目分析:

小题1:“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小题2: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