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完成对话。 A.Have you visited Sanya before? B.B

题型:补全对话,情景问答

题目:

完成对话。
A.Have you visited Sanya before? 
B.But don't forget to tell me.
C.Have you been to the beach of Sanya?
D.Where have you been?
E.Did you listen to the TV news this morning?
A:Hello,Alice! Long time no see. ____1____
B:Hello,David,I have been to Sanya and stayed there for a month.____2___
A:No,I have never been to Sanya.But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
____3____ It's said that it's very beautiful.
B:Of course,it's wonderful.I took some photos by the sea.Sanya is really a beautiful city.
A:Really?____4____
B:What's that?
A:Yantai is chosen(被选为)to b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China.
B:Oh.I think next time I'll go there to spend my holiday.
A:Good idea! ____5____
B:Certainly I won't.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23/5a1ea91b7a446cb4150f8af9f84ce48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A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死在一个遥远的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山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都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所有那些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他竟然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又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的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无数次对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四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被评估资产为一待开采金属矿的探矿权。该矿由甲勘探队于2001年1月初开始进行投资勘探,2003年12月末完成了全部勘探工作,并形成了完整的资料,具备了投资开采的条件。2004年1月甲勘探队拟将勘探成果转让给乙企业并由乙企业进行开采,要求评估探矿权价值,并将评估基准日确定为2004年1月1日。 评估人员调查得知,甲勘探队在3年的勘探过程中,每年投资l00万元,资金均匀投入,在这三年的过程中,相应物价指数每年递增5%.该金属矿可开采量为1000万吨。乙企业从2004年1月开始投资,如果每年投资500万元,资金均匀投入,3年后可形成年开采矿石l00万吨的生产能力。假设该矿矿石每吨售价500元,每年获得的利润总额为销售收入的l5%,所得税税率为33%,适用折现率为l0%,假设除投资条件外不考虑其他因素,求该探矿权的转让价值。要求:采用约当投资——贴现现金流量法,结果以万元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