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 一块石头又蹦又跳,十分高兴,一不小心,顺着山势滚到了山沟里。它那天然生成的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

  一块石头又蹦又跳,十分高兴,一不小心,顺着山势滚到了山沟里。它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

  溪水唱着歌儿,由远及近,向石头走来。

  石头高喊道  伙计  你还是赶快绕道而行吧  不然  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的 

  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  宁可粉身碎骨   溪水坚定地说

  溪水说完,就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们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向前冲去。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

  溪水 依然唱着歌儿,哗哗地流着……

1.给第3,4两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 粉身碎骨:                                                                 

(2) 前赴后继:                                                        

3.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4.短文用 _____、_____、____这三个词语表明了溪水不绕道的坚定态度。

5.如果要给短文加个标题,你的意见是什么?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21/a9e5d1082eb242b0eb1317b2011d3a4d.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390÷(975÷15)=390÷65=6(分)答:要走6分.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有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当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尤其恩深泽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由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邻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轮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在技术或教育方面无能,寻根究底,正出在传统中国文明的自足感与自信心.因此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之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打倒孔老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上述文字的主旨是().

A.中国的同一性和优越感反倒妨碍了现代化进程

B.中国发明了火药,因此可以高枕无忧

C.中国人的优越感在现代获得进一步肯定

D.中国在两千多年时间里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翚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4.作者说“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请概述作者的理由。(4分)

15.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