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题型:实验题

题目: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水槽

(2)选用A或B装置都能制备某种气体,用A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若选用G装置收集该气体,发生装置应与_______导管相连;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得干燥的氢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F、C

(填编号),若选用C装置来制备该气体,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弹簧夹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含CO和CO2的废气,经过讨论认为废气中的CO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CO2,并收集一瓶CO,准备进行后续探究。你认为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瓶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浓溶液);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8/aa289fdb08db58094e8ea74923ed4e20.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 * * 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翻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 * * 。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弗兰克虽是犹太人,仍被允许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弗兰克执意辞去教职,这使希特勒恼羞成怒,并决定实施暗杀。     

B.弗兰克因为自以为是,有着强烈自尊心,所以起初并不认同玻尔所提出的论点,即他和赫兹的碰撞实验,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C.弗兰克最终能够发现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是因为他接受了玻尔的观点,这也使他和赫兹、玻尔三人共同成为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D.弗兰克除了获得诺贝尔奖外,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过“铁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德国普朗克奖章。     

E.文章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写希特勒指使人越洋过海跟踪到美国暗杀弗兰克,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又为下文表现弗兰克的行为及其影响埋下伏笔。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弗兰克的“低头”最终让他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请你就对“低头”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