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7月9日晚,兰州一老教师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7月12日《兰州晨报》)

“拍砖”老教师,年过七旬,“一砸成名”。面对记者老人坦承:“我只砸车体,不砸玻璃,砸玻璃会伤及路人和车内的人。计划中,打算连砸一周。”看来老教师粗中有细,砸车是“有预谋”的,而非一时冲动,见车就砸。

各大网站就此进行的专题调查结果,呈现出一个令人尴尬的景象:调查显示,33万人中有16万人支持老人砸车行为——闯红灯的司机拿他人性命当儿戏,应该受到教训,砸得好砸得解气;仅有6万多人认为老人行为过激——砸车违法,不应提倡。

之所以说这个结果不尴不尬,是因为面对飞向车辆的愤怒而暴力的板砖,大部分参与调查的网民,竟然与事发现场的围观民众发出了一样的“叫好声”,当然据老人讲,现场的人们更踊跃,“还有人响应我,同我一起砸,也有给我找石头、递水的。”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力倡建的法治社会的民众基础,难道说这些人的法律理性如此淡漠,竟不知砸车违法,甚至会无意伤人吗?哪怕你砸得再小心,也会总有失手的时候吧?

你对老汉砸车行为看法如何,请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案:

示例一、为砸车老汉叫好

违章闯红灯已成社会的痛楚。退休老教师的行为不仅仅代表其个人行为,更是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其不仅砸中了随意通行的车辆,更砸中了我国疲软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治理交通违法,靠臆想的提高文化素质,靠人伦道德来达到自觉,是痴心妄想。在大众事件面前,依然要靠法律的处罚力度与执法公正、公平,才能杜绝此类现象的不断发生。当执法不严或不到位时,只能为老汉的行为叫好,因为这是公共安全在诉求无门之下的无奈之举。

示例二、执法不严才飞起民间板砖

飞起板砖,消除心中的愤恨,也是一种无奈的抗拒方式。对此,政府部门应深刻反思。如果不是相关政府部门对交通安全漏洞长期忽视,就不会引起群众如此的愤怒。砸车事件告诉我们,政府职能缺失的地方极易滋生群体性对立的土壤,而长期的对立,结果很可能导致一方以非理性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闯红灯的代价或许是无辜生命的丧失,倘若没有老汉如此的行为,不知需要多少“冤魂”才能换来有关部门对此路段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部门必须先行。

示例三、老人砸违章车是一种“道德暴力”

老人手拿砖块砸违章车的“壮举”不值得提倡,它是一种渐成气候的“道德法官意识”,是道德暴力对于法律尊严的践踏和亵渎,是人性之丑主导的“道德裁判”,值得好好反省。老人用砖头砸车是一种用个人的理念和“不平”事抗争的表现,这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生活在法治时代,有很多相关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即使是“不平”事也让相关部门处理,轮不到个人出手。以暴制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陷入另一个暴力之中,“平民暴力”虽然值得同情,但是很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不加以制止,任其发展下去,法律的权威必然会受到冲击。

题目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5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分析要辩证,不能偏激,语言表达要规范。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从1984年中到1985年中,美国伊诺州进行了一次快速再就业者奖金试验。其目的是为了检验通过向那些能够“快速”找到新工作的保险领取者发放现金奖励的做法,是否能够有效地缩短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同时又不至于对失业保险者在失业之后能够获得的工资率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试验的想法是,承诺重新就业的失业保险领取者发放一笔现金奖励的方法,可能会减少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时间,从而重快地促成他们找到本人可以接受的新工作在试验中,失业保险领取者被随机地身划分为两组,一组作为控制组,获得正规的失业保险福利,对于第二组做出这样的承诺,如果他们能在失业后的11周内找到一份全日制工作,并最少能在此工作中连续工作4个月,他们可得到500美元奖金。试验结果表明,有机会获得奖励的那个小组的失业保险者在平均失业时问上比控制组缩短了一周左右,而他们在结束失业后的工资率却与控制组中的失业保险领取者没什么差别。

试验说明了向失业保险领取者发放现金有助于()。

A.社会进步

B.增加工资

C.缩短失业时间

D.延长失业时间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