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

题型:问答题

题目: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实验次数物距/cm像距/cm
第一次9.09.0
第二次13.513.5
第三次15.015.0
(1)实验要选取______(相同/不同)的两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______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5/def10fd8e3b3c167e45440122786dc09.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或对外开放与交流)。 (2)郑和下西洋 (3)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 (4)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要学习别国的...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②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③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这三段文字试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来看,这三段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第②③两段文字,分析作者通过蚂蚁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