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上”和“6“那么载玻片上的图形是 [ ] A

题型:选择题

题目:

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上”和“6“那么载玻片上的图形是 [ ]

A.“上”和“6”

B.“下”和“9“

C.“”和“9'”

D.“”和“6”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5/94db76daa84896c911d68429a2a4912c.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调节机构行程,一般为执行器行程。调节臂长=(80/60)*1.414+150=283(毫米)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