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

题型:综合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四:图二

材料五:“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3分)

(2)材料二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4分)

(4) 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4分)

(5)图二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分)

(6)依据材料五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3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4/f3014d5092a3eadc8651762c049806d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D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采(节选)

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节选自《文心雕龙一隋采》)

注: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官、商、角、徵( 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日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性虚而沦漪               结:集结,形成。   

B.而色丹漆,质待文也        资:本质,原本。   

C.其为彪炳,缛采矣          名:显著,明显。   

D.神理之也                  数:定数,必然。

2.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3.下列加粗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沦漪结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   

C.①故立文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数也  

D.①绮丽艳说      ②藻饰辩雕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