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并在这段文字后根据上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来证明“诗有灵犀”这一观点。

题型:写句子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并在这段文字后根据上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来证明“诗有灵犀”这一观点。

       诗有灵犀,综观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富含哲思理趣的佳作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浪花,美不胜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诗人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诗人用登高远眺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所以人生需要不断进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4/214c8f3651f146beb41ba00727dcf81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E

试题推荐
题型:论述题

2013年春节天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再次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材料一: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

(1)从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PM2.5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于2012年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10分)

材料三: 2012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北京精神”是北京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有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都。

(3)结合“北京精神”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北京为什么把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作为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8分)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

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9分)

(1)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____。

(2)图中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_____; 乙是我国的内海_____。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

其中①是____平原, ②是___平原。

(4)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____,该工程的东线(如图所示)主要是利用_____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5)图中兰州、西安、郑州三个城市既沿河分布,又在东西大动脉____线(填铁路干线名称)上。

(6)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有“___”之称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