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三饷”加派

题型:名词解释

题目:

“三饷”加派

答案:

参考答案: “三饷加派”指的是明末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 “辽饷”始征于明神宗显皇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每亩加征银九厘,每年“辽饷”银五百二十万两。思宗烈皇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廷为 * * 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辽饷”、“剿饷”、“练饷”,合称“三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自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B注册会计师负责对乙公司20×7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编制和归整审计工作底稿时,B注册会计师遇到下列事项,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下列有关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

B.如果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外勤审计工作结束日后六十天内

C.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外勤审计工作中止日后三十天内

D.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日后三十天内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