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

题型:综合题

题目: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材料三 历史街区保持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二战后西方经济复苏发展时期,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但是不久人们发现,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珂本,1975年修订法律,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了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加以保护,先由地方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城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然后制定地方的保护条例。国家择其价值较高者定位“重要的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

请回答:

(1)读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2分)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5分)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6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3/908ed254479b3e0f16b09d7b0791ec0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C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                            

便向路: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_____                  

此中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现了偶遇桃花林——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__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