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1.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2.对“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中所蕴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国学研究要了解现实,转变观念。

B.强调新国学研究要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C.不能只注意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翻新,而要对现实有用。

D.新的国学研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3/21c0d25497af855ebfa7453e0f1c99be.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y=-x2+4x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村夜

藏克家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关进被窝,

(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

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地听狗的动静。

(1934年)

1、对诗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太阳刚落”,诗句涉及的是具体时间,却未涉及大的时代背景;而下面的是句“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便明确的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村夜”的恐怖氛围。

B、括弧中的梦想不是对上面诗句的诠释,而是另有其深刻的内涵:一是含蓄地表述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是借助梦境来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

C、“再捻小了灯”,诗人描述的这个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所折射出的心理活动,能够催生读者的想象。  

D、“强撑住眼皮”,为什么?诗人说:为了“把心和耳朵连起来”专注的“听狗的动静”!诗人形象地告诉读者:社会的不安定,已把善良的农民,都逼成了惊弓之鸟。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歌诗合为时而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诗人虽没有明说,但透过诗中的意象,便含蓄地显现了出来。

B、诗人创造性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梦想的安宁、静穆的美好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审美倾向。

C、诗人善于选择动词准确的表达意象,且使无声的动作富有动感。比如“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又如“再捻小了灯/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D、诗人擅长选择生活细节形象的展现大主题。诗篇所写的是“村夜”,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片断,但透过这个典型意象,读者的思维与目光,却被吸引并投射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上。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