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褶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依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晴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呵,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海市”,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戈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机说“我们”的运气不错,为什么“我”心里却觉得“酸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我”看“海市”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2/8b8c288625d700dd8785a620554a1661.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A

试题推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公元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1870年,中国的GDP滑落到世界总量的17.2%。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在17、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但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中国因为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久而久之,欧洲人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人也忘记了自己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季羡林为《中国纪行》所作的序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3分)

(2)古代中国的GDP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有哪些?试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3)材料三说"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许多弱点"造成中国国力不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