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3.“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2/5479a14417bd660dac3cd087b54d78bd.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解:设舞蹈队有x人,则合唱队有3x人。3x-x=46   2x=4   6x=2323×3=69(人)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自2003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谈谈雷锋精神的内涵理解,现在社会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哪些要求?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