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种植某种树苗每棵成活的概率为p,若种植这种树苗5棵,则恰好成活4棵的概率为( )

题型:选择题

题目:

种植某种树苗每棵成活的概率为p,若种植这种树苗5棵,则恰好成活4棵的概率为(  )

A.C54p4(1-p)

B.C54p(1-p)4

C.p4

D.1-(1-p)5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2/4016eace05f1b1ca7ac3bca646fa5ee7.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B题目分析:too much “太多”,后接不可数名词; too many“太多”,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much too “非常,十分”其后跟形容词或其他副词。food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应该填too much,fat是形容词故用...

试题推荐
题型:填空题

已知:①具有一个甲基支链的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4H6O2,A可以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1molA和1mol NaHCO3能完全反应。②化合物B含有C、H、O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6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0%,氢的质量分数为13.3% 。B在催化剂Cu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成C,C能发生银镜反应。③A和B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有水果香味的D。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 * * ,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4分)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