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15.I didn’t see your sister at the meeti

题型:选择题

题目:

15.I didn’t see your sister at the meeting. If she _______, she would have met my brother.

A.has come

B.did come

C.came

D.had come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1/91ad616a207d4722f7dfd1c4f427b6fb.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C移动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不动,说明污点一定在物镜上。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绝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是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仅为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
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查看答案
题型:单项选择题

毛 * * 评价孙中山:“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 * * 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