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一句中“潜在的力量”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歌中为什么很少见“树叶”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根据文意,“此”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11/18975009249edd5cdafce91a975cdc2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56.52÷13÷(3.14×32)=56.52×3÷28.26=169.56÷28.26=6(厘米);答:高是6厘米.故答案为:6厘米.

试题推荐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