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硬玉是指大于()玉或宝石。A、7.4级 B、7.6级 C、7.8级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目:

硬玉是指大于()玉或宝石。

A、7.4级

B、7.6级

C、7.8级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09/31ca49c469263d0e6e1a722ae93ae313.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参考答案:错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记

孟庆武

  问自己何时爱雨的,是从儿时打雨仗时开始吗?为什么而爱雨呢?同样是说不清楚的。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临窗而立,去倾听瘦叶肥雨的淅沥之乐,去领悟西风疏枝的天籁和弦,来梳理神经、滋养身心。也不只一次地在夜雨笼罩下的山城一隅,复归心绪,挑灯伏案,努力把孑然异乡的雨中思绪化成诗的符号,来犒劳朋友、慰藉亲人。这算不算是我爱雨的现实构建呢?

  因为雨的诗意,文人爱雨,诗圣杜甫当是个中典范,围绕着“雨”字他竟写出了48首诗,名曰“雨”、“大雨”、“朝雨”、“晨雨”、“夜雨”、“喜雨”、“村雨”、“梅雨”、“对雨”、“雨晴”、“雨不绝”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雨的意象写完,一点不肯留给后人。然而,那个整整比他晚出生71年的白居易却另辟蹊径,硬是又写下了43首雨诗,塞进《全唐诗》里,与他抗衡千年。宋人对雨更是情有独钟,一股脑儿地把4800多个咏雨妙句定格在《全宋词》里。

  这是雨的潜藏,还是雨的激发呢?

  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我一直认为亢奋的诗兴、深厚的诗意,总是与艰难、荒寂、苦涩相伴随,而雨只能是这其中的添加剂。为什么李白、杜甫一次蜀山之行就挥洒出那么多好诗呢?主要是因为蜀道太难、困苦太多、寂寞太重,与心灵的碰撞太激烈。你想,一次生命受到考验的旅途,能会没有与众不同的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感悟吗?那肯定是诗兴大发,逼压得不写就消受不了。自然,壮美的篇章、夺魂的诗句就会见诸于笔端。

  与蜀道相比,西域荒原上的旅途,虽然脚下坦荡得多,但浩瀚的大漠、无边的戈壁和寥无人烟的寂苦,更让人望而却步。四世纪著名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沙漠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度外,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帜耳。”倘若在这样的环境里旅行、度宵,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时空、亘远、洪荒的无限阻隔,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和无以复加的畏怯便悄悄向你袭来,心身逼仄,压抑得只剩下了呼吸,这呼吸伴着漂泊的孤寂与漫漫的长路和黝黝长夜一起发酵,酿成一种混杂着理性与浪漫、忧思与期望的浓郁乡思和无边诗意,从深埋的神经里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地无限升腾,让你撕心裂肺,愈发难止。在这样的长夜里,我总是殚精竭虑地斧凿刀刻、搓揉打磨,把乡思、诗情幻化为绝美的尊尊石塑,藏于心底;也曾咀嚼回味,苦中咏叹,把行行心语指入键盘,锁住记忆。

  要说人的悲欢、喜怒、哀愁与雨是不该有什么关联的,但现实中又有谁能阻挡住这种关联的发生呢?

  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入心总费思。其实,人的情绪、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或者雨一旦触动了神经,雨与情绪便生发开去,互为作用。当人得意时,雨弥漫的是天遂人愿的喜悦;当人失落时,雨宣泄的是生不逢时的无奈;当人别离时,雨助长的是愁绪;当人忧伤时,雨衬托的是凄凉;当人心静时,雨把额头上的皱纹熨烫得平平展展;当人烦躁时,雨把踉跄的心事拨得乱七八糟。雨,是苦,是甜,是忧,是喜呢?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一千个心境,会有一千个感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突然的夜雨,给他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平添了几分无奈。而这无奈之中的一丝满足却让他惊喜起来,但这惊喜给他带来的愉悦是苦涩的。“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这是杜荀鹤,一个扬竿垂钓、以酒为伴、孤寂无聊的“九华山人”,听着那篷顶上的雨声,他是不是真的悠闲起来了呢?他说:“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滩也不知。”闲是闲了,闲得如此之苦,看来这雨声也不一定都是动听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一个民族英雄的自白,情和景的交融真可谓达到了极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蒋捷,他竟然把一生的情结都留在了雨中。

  多年来,我也曾经历了不少雨中奇遇。既有雨洗芙蓉的悦目,也有雨打新荷的新奇;既有西域荒漠突降甘霖的惊喜,又有西岳华山陡遇滂沱的落魄;既有丝雨枫叶红秋的体验,更有风雨司马台的惊险……(节选自2009年11月《散文选刊》)

1.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人心总费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雨记”,但是第6段中写高僧法显及《佛国记》,与雨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本文中雨与诗的关系,并分条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喜欢的杂志《读者》,它质朴厚重,纸张之间关注世界,心怀天下,它的文章有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让人温暖,有的如警钟震耳欲聋,有的如阳光,让悲观失望的你奋进……纵观所有文章,它从不哗众取宠,如一件纯棉内衣柔软透气、宽松舒适,贴近我们心口,给予我们温暖。在期刊杂志发行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A.娓娓道来

B.震耳欲聋

C.哗众取宠

D.难能可贵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