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有一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说得好: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删节)

1.关于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丰富、全面就有了“实” ,集中、典型、普遍就有了“虚” 。

B.孟子所说的“美”就是“实” ,“大”也就是“虚”。

C.某种意义上说,“全”和“萃”是矛盾的,实和虚也是对立的,但在艺术中又是统一的。

D.中国传统绘画将有形的“实”的空间俭省给无形的“虚”,表现了更广阔的意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两千多年前就给艺术的审美下了定义:“美”就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B.笪重光认为画面的“空景”和“实景”的展现是相对立的,无画处才能成妙境。

C.中国舞台上道具极少,是为了留出最大的空间给演员演绎剧情,创造最深的“真”“神”。

D.八大山人、齐白石的鱼鸟因背景空无一物,让人会更中集精力去想像其姿态的生动逼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正是以有形的“实”推知了无形的“虚”。

B.在诗歌里,“实”就是“写景”,“虚”就是“抒情”,常见的借景抒情就是“化实为虚” ,拓展意境。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没有实写“师”的行踪,只指给我们一片飘渺的云雾,我们却能感受到隐者的闲适高雅,这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D.唐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 * * 舞剑以助壮气,都是深谙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理。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05/d2b934888135be62bacceb1630fd4f91.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小题1:Yes小题2:It was poor.小题3:Because they often worked 17 hours a day.小题4:In the 1970s and 1980s.小题5:Where it is and how has developed.小题1:本文的第一句提到唐人街在伦敦...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 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 * * 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 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 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 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 夏官 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 送我入门》:“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 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 龙虚》《尔雅翼 释龙》《录异记 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龙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小题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龙头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龙脖后颈与脊梁上飞掠而起的饰物近似马鬃,有专家则将其取材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左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

(2)B点在A点的_______方向。

(3)C点位于五带中的  _____带。

(4)下图为天津某学校的玲玲同学不同时间身影长短变化情况示意图。假如玲玲的身高不变,请比较判断:如果是在同一天,则更接近正午的是       图;如果是在不同季节的正午时刻,则更接近冬至日的是    图。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