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跨越 “从航天技术来说,从神五到神六是一个巨大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跨越

  “从航天技术来说,从神五到神六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神舟五号是杨利伟单人在空中飞行21小时,没有离开返回舱,也没有真正在失重状态下活动;而这一次的神舟六号,是两人、多天飞行,而且打开舱门进入轨道舱活动,进行了很多失重状态下的人的生理实验,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数据。”一直在关注神六每一步进展的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梁思礼兴奋地评价。 

  10月13日,在完成穿舱实验后,费俊龙轻松地在返回舱的两个舷窗间较快地飘来飘去,拿着照相机以不同角度拍摄地球,“他的这个动作在神五时是绝对禁止的”,一位航天专家透露。梁思礼说,杨利伟进入太空后,当时航天专家们建议,“有些动作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成功”是两年前杨利伟执行“神五”任务时的第一要义,为了绝对确保这一要义,杨利伟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所以“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 

  在神六此次飞行中,按照预定计划,在顺利升空的24小时后,两位航天员开始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其实费俊龙看似随意的举动,严格意义上讲,也在事先布置的“规定动作”范围之内。 

  10月12日17时29分,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这一次对航天员的挑战也更大了。”梁思礼说。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完成预定任务返回地球时,因为舱门出现问题,飞船座舱的压力平衡阀在168公里的高度上提前打开,造成密封舱内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全部漏光,没有穿宇航服的3名航天员因缺氧和体液沸腾而死亡。此次两名宇航员要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工作,舱门设计及宇航员的操作显得极为关键。结果证明,他们都毫无意外地完成了使命。 

  从神五到神六的改进也是全方位的。一位航天专家说,杨利伟回来后,反映升空时座椅震动太厉害,使人体产生不适,技术人员针对这一点作了调整,这个改进被形容为“从坐拖拉机到坐轿车”;神五并没有解决宇航员排泄问题的设施,杨利伟是戴着尿不湿完成21小时的太空旅行的,而这一次,专门为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太空厕所”,连同洗漱、食品上的改进一道,成了许多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传播热点。  

  “从神五到神六,是我们航天技术的一个极大的跨越,我们现在的技术,相当于已经进入空间站,以后进行交换对接是更高级的一步。”航天专家梁思礼介绍说。中国宇航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中国女航天员培养已纳入计划,经过五年培养周期的女航天员可能搭载“神九”升入太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太空,将因为有中国的参与而更加精彩。(节选自李菁《进入太空的“费聂组合”》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10月20日)  

1.从原文中选出一句能概括全文内容并解释标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五”与“神六”的实验有哪些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推知在未来的五年内我国还将要发射几只太空飞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从“神五”到“神六”的技术改进给航天员带来的舒适感觉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请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一处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容,抒发几句“精彩”的感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04/c105a06e7afa3b435dbf829866e79e62.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答案:D题目分析:考查短语辨析。句意:因为他又迟到了,他丢了工作只能呆在家里。A应该用owing to;B应该用as a result of;C以防;D因为,后面接原因。所以答案选D。

试题推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女,26岁,2年前拔除右下后牙一枚,现要求固定修复。检查:右下6缺失,牙槽嵴平整,丰满度尚可。右下5烤瓷冠修复,边缘不密合,牙龈红肿,松动Ⅰ度,叩诊(-),X线显示根管内有根管钉,根充不全,根尖阴影,根长13mm.牙槽骨吸收达根长1/3。右下7近中倾斜,牙体完整,不松动。右上6伸长。牙石(++)。余牙无异常。

患者咬合较紧,右下7临床冠短,右下65龈距离小,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固位体设计为金属面,颊面烤瓷

B.减小基牙预备聚合度

C.基牙预备辅助固位形

D.增加基牙

E.右下7根管治疗后采用桩核冠固位体

F.减小桥体牙尖斜度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