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 A.主动效法→自主

题型:选择题

题目: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                             
A.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B.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C.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D.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504/380b46c5fed468e0f4cce634a218c385.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2(a+b)=3(a-b),得a=5b,则a:b=5:1.故选A.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飞机保险的旅客、行李、货物、邮件法定责任保险和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的是( )。

A.房屋或由被保险人占用的建筑物的损失

B.由于搜索、寻找、营救工作而引起的费用

C.有营运牌照的机动车辆的责任及损失,但在机场范围内被保险人使用的车辆除外

D.由被保险人分配、提供、销售、处理、服务、修理、改装、建筑、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和货物进行的修理或换置费用

查看答案
题型: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