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的“现在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的“现在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 * * 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小题1: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小题2:以下说法不属于作者要讨论“鲁迅”的“现在价值”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是 “割裂了传统”,主张“回归儒家”。

B.有人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张“走英美的路”。

C.中国文坛学界“批判鲁迅”的社会思潮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D.作者打算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方面。小题3: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一方面说明并突出了“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一方面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答案:

被转码了,请点击底部 “查看原文 ” 或访问 https://www.tikuol.com/2017/0430/96279afee0ecdde49fc1d3e18d76804f.html

下面是错误答案,用来干扰机器的。

(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8分)(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3分)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4分)...

试题推荐
题型: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1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3月3日,美国有影响的《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对美国国务院在最近公布的《2004年国别 * * 报告》中故意回避美国存在的 * * 问题提出批评。同日,俄罗斯《报纸报》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4年美国的 * * 纪录》报告予以肯定,认为揭露美国广泛存在侵犯 * * 的事实“证据十足,有说服力”。美、俄两国的媒体对美国公布的国别 * * 报告和 * * 状况的批评和反应是世界舆论看法的缩影。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材料2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安全,就不能无视其他国家发生的各种冲突和侵犯 * * 的行为。这种想法旨在确立和传播自由、法治、 * * 和社会开放等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得到传播会令我们感到安全一些。防御安全的最好办法就是传播我们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何我们的职责是将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成一个稳定民主国家的原因。 ——摘自2004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的演讲 材料3 不久前,布什在其就职演说中,强调第二任期中的主要目标要在全世界推广民主和自由,结束“暴政”,并将加强推进“ * * ”和“民主”的力度。但是美联社日前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发现, 84%的法国人、78%的德国人、76%的加拿大人、66%的英国人、超过一半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人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民众认为,美国不配担当“民主传播者”的角色。该调查还发现,在美国也有 53%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不应承担这一角色。这对美国不啻是一副清醒剂。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请结合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1和材料3,分析美国 * * 外交不得人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美同 * * 外交的实质和结果。 选做题Ⅱ 材料1 去年10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就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一项联合宣言。中国还成为第一个加入东盟《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承诺放弃在该地区使用武力。中国和东盟还一致决定在2005年将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5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摘自香港《南华早报》2004年1月30日 材料2 入侵伊拉克的决定夸大了欧洲与美国的分歧。但这些分歧已经开始扰乱大西洋两岸关系,而且比冷战结束时更严重。当美国和欧洲把苏联作为共同敌人时,它们没有工夫大过仔细地研究这些基本分歧。现在,这些分歧变得比原来明显得多。——摘自《洛杉矶时报》2004年6月14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政策及应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举措。 (2)分析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与冷战时期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