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与答案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

题型:综合题

题目: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 * * 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 * * 记》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 * * 记》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4分)

(4)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

答案:

(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2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2分)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分)

(2)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2分)

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

(3)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2分)

(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

题目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分析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材料信息“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可知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 * * 之事,亦伏是矣”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信息“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进行分析。

(4)注意双方观点:论者 “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辩者“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试题推荐
题型:单项选择题

利用以下信息回答题:
在审计计划阶段,首席审计执行官正根据如下因素评估四项审计业务:该业务在降低组织风险上的作用,该业务在为组织节省资金方面的作用,自上次审计业务以来该领域的改变程度。首席审计执行官为每项业务的每一因素从低到高进行记录、打分,并算出总排名。结果如下表(括号内为分数):

审计业务 风险降低程度 成本节约 改变情况
1 高(3) 中等(2) 低(1)
2 高(3) 低(1) 高(3)
3 低(1) 高(3) 中等(2)
4 中等(2) 中等(2) 高(3)

如果组织已要求首席审计执行官重点考虑成本节约因素.把其重要性定为其他因素的两倍,此时首席审计执行官应优先进行哪些审计业务

A.审计业务1和业务2。
B.审计业务1和业务3。
C.审计业务2和业务4。
D.审计业务3和业务4。

查看答案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答案